全國服務熱線:0719-8125915

在背陽處,用直徑30厘米的黑白相間圓盤(薩氏盤)沉入水中,直到剛看不見時的深度,單位為米,是水的物理性質之一。
在養殖水體中,池塘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主要是由水體中的懸浮物(包括浮游藻類,懸浮的泥沙顆粒,溶解的有機質,無機鹽等)決定的。其中,在大多數池塘中,浮游藻類的密度是影響水體透明度的最大因素。因此,池水透明度是衡量水質肥瘦的重要指標。
■ ■ ■

一般透明度30厘米左右為中等肥度的水,透明度小于20厘米的為肥水,大于40厘米的為瘦水。在正常情況下,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的是水體的肥與瘦。一般情況下,精養魚池的透明度最好控制在20~40厘米之間,最好為30厘米左右。池水最適宜的透明度為25~30厘米,其日變化及水平變化(上、下風變化)大,表明池水溶氧條件適中,魚類易消化的藻類多。
■ ■ ■

透明度過小,表明水中有機物過多,池水耗氧因子過多,上下水層的水溫和溶氧差距大,水質容易惡化,應加強水質調控工作。池水透明度過大(>40厘米),說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過小,水質偏瘦,天然餌料欠缺,這時就要適當投施一些肥料。過瘦或過濃的水都不利于魚蝦的生長。當水質瘦時要多施肥,以增加水體中的營養元素,培育浮游生物,使水體透明度達到適宜范圍,以利魚蝦類生長;對過肥的池水則要少施或不施肥,通過換水、轉水等方式,使水質達到肥、爽、活、嫩的養殖要求。
來源公眾號:魚講堂
上一條:聚焦兩會:保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!
下一條:沒有了!
下一條:沒有了!